春秋属晋,称平陵县,战国为大陵。西汉设大陵县,别置平陶县,北魏废大陵县置受阳县,平陶县徙往今平遥,隋开皇十年改受阳为文水县,唐天授元年(690年)因文水是武则天故里,改名武兴县,神龙元年(705年)改称文水县。1958年并入汾阳县,1959年复置县。
2000年,文水县辖7镇11乡:城关镇、南安镇、开栅镇、南庄镇、刘胡兰镇、下曲镇、孝义镇、沟口乡、宜儿乡、南武乡、西城乡、南白乡、上曲乡、南齐乡、北张乡、西槽头乡、马西乡、苍儿会乡。总人口401641人,各乡镇人口: 城关镇 64800 开栅镇 31213 南庄镇 21455 南安镇 17531 刘胡兰镇 31201 下曲镇 26829 孝义镇 27914 沟口乡 2289 宜儿乡 27893 南武乡 22372 西城乡 25725 南白乡 16903 上曲乡 13027 南齐乡 14265 北张乡 26791 马西乡 12435 西槽头乡 15323 苍儿会乡 3675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0年12月至2001年4月,文水县基本完成撤并乡镇工作。经山西省人民政府2001年1月12日晋政函(2001)16号函《关于文水县调整乡镇行政区划的批复》批准,文水县乡镇调整情况如下:一、将沟口乡和宜儿乡并入城关镇,设立凤城镇。以原沟口乡、宜儿乡及城关镇的行政区域为凤城镇的行政区域,镇人民政府驻城内大陵街118号原城关镇办公楼内。二、将苍儿会乡并入开栅镇,设立新的开栅镇。以原苍儿会乡和开栅镇的行政区域为新的行政区域,镇人民政府驻开栅村。三、将上曲乡并入刘胡兰镇,设立新的刘胡兰镇,以原上曲乡和刘胡兰镇的行政区域为新的刘胡兰镇的行政区域,镇人民政府驻刘胡兰村。四、将南白乡并入南安镇,设立新的南安镇,以源南白乡和南安镇的行政区域为新的南安镇的行政区域,镇人民政府驻南安村。五、将南齐乡并入下曲镇,设立新的下曲镇,以原南齐乡和下曲镇的行政区域为新的下曲镇的行政区域,镇人民政府驻下曲村。六、原南庄镇、孝义镇、西城乡、南武乡、北张乡、马西乡、西槽头乡建制保持不变。
2001年,文水县辖7镇、5乡:城关镇、南安镇、开栅镇、南庄镇、刘胡兰镇、下曲镇、孝义镇、南武乡、西城乡、北张乡、西槽头乡、马西乡。
文水一些村名的由来
百金堡
据该村老爷庙碑文记载,本村原史百金濮,清朝乾隆年间遭水淹,改名百金堡,堡即堡垒,意即坚固而不易被摧。
北武度
相传,南北武度曾为一村,名仁厚堡,清道光年间遭水灾,村中被冲成水沟,为通行修过渡槽,因该村在渡槽之北,故名北武渡,后俗称北武度。
北武涝
据该村清嘉庆二十二年修复关帝庙碑文所记,“初名武涝泊,唐天授二年改名朱雀泊,泊涸始立屯建村,因以得名也。后遭河水冲击如鸿沟,界线分南北”,该村在鸿沟之北,取名北武涝。
北张
北张、南张清代以前为一村,名仁恩村。清初遭水灾,村中被冲下一条东西走向的河槽,此后分成两个村,因张姓居多,南面的叫南张家庄,北面的叫北张家庄。后简称北张。
北胡:
古代曾名独家镇,后因村中胡姓居多,村周有堡,又在南胡家堡之北,改名为北胡家堡。
伯鱼
古时,此地因地势低下,形成自然水泊,泊里多鱼,故称泊鱼。后历汾水淤积后,人们渐迁来此居住,改泊为伯,故称伯鱼。
段城
原名上安村,后被汾水冲毁,只留下一小段,故名段村。
大象
相传原名丘井(秋景)村,为一小村,后历迁居者渐多,成为大村,村貌似大象,更名为大象村。
东西槽头:
早在明朝以前,东西槽头是一个村,叫怜舍村。明末清初时,因洪水暴发,将该村东西拦腰冲断,并留下一个自然渠道。出于生产、生活之需要,群众在村中间的渠上,选择了个窄浅处,凳了一个水槽,从此,人们就把怜合村自然地叫成“凳槽头”。明朝天启年间,现在的西槽头村出了个刘兴汉进士,此人在山东艮阳作官,由于治理有方,一度曾爱重用。但鉴于当时皇律不清,奸臣当道,明信谗言,又要治罪于他,在调途中,吞金而死。后人为了区分刘进士的祖籍,又将“凳槽头”分别称为“东凳槽头”和西凳槽头“。直到解放初期,又改为现在的“东槽头”和西槽头”。
狄家社,同裴家会义同,后因北宋名将狄青生于此村,得名狄家社。
集灵源:
相传在几千年前,叫阴阳二井村,也称蒺藜园。后因准备在西梁上修庙,夜间刮了一场大风,将准备在建材全部刮到现在的庙址,人们认为这是神仙显灵,在此建庙后,改村名为集灵源。
开栅
古名栅城,东汉末年,魏王曹操于此地设防驻兵,立木栅为城,所以叫栅城。相没到明代,因其地势高燥,背山面阳,日照长,气候也较温暖。故又改名开阳镇。清代初期两名并称为开栅。
乐村:
相传,古时有清泉寺,村周建有土堡,曾名清泉堡。子夏游学路经此地时,见风景秀丽,气爽宜人,便赞道:此乃快乐之地也。故名乐村。
梁家堡
相传,因元鲁花王梁锦阳葬于此地,故名梁家堡。
麻家寨
该村原与里洪村为一村,宋元丰年间遭水灾,村子被冲割为南北两村,得名南里洪村,后因麻姓居多,又改名麻家寨。
麻家堡
据该村“重建乐楼记”碑刻记载,乾隆三十年名中堡村,光绪十一年被洪水冲毁重建,又因麻姓居多,更名为麻家堡。
南明阳
因该村位于磁窑河之南,古时,当地人将河流经的一段称明阳河,故曾名明阳河南村,后俗称南明阳。
南关
唐代原名太和镇,宋元符年间,县城迁于现址,太和镇位于县城南门外,故更名为南关。
南齐
据该村北“龙王庙”内铁钟记载,清代前南章、北齐、杜村为一村,名刘洪村。后由于汾水泛滥,把村子冲为三片,改名为刘南社。以后人们将西南面的称为杜村,北面的称北齐,南面的称南章
南北辛店
相传,以前有一姓辛的人家,在此开设客店两座,即南店、北店。以后附近居住的人多了,故名为南辛店,北辛店。
炮守堡:
该村原属祁县,官府在该村设有警报哨卡,以鸣炮通报消息,故名炮守堡。
桥头村
明代称仁义镇。旧为本县东西之交通要道。到清同治年间,因村东河水泛滥成灾,搭桥通行,该村位于桥头,故更名为桥桥头村。
青高
原名许村,因连年遭洪灾,取高于水面、受涝不淹、免灾祸之意,故更名青高。
上段
清咸丰年间名豪家堡,后被汾水淹没,村子只留下一段,故更名为上段。
石永
曾名石家庄,后历方言将石家庄读作“傻庄”,为避傻之贬意,又照原名厂家家庄本意,更名石永。
苏家堡
原名李家庄。后历宋朝并州刺史苏国华在此地建庄立户,至此苏姓逐年增多,更名为苏家堡。
神堂村
古代因该村位于县境之西南,曾名西南隅村。后因村西北有隐唐洞,相传为唐玄完曾到此洞朝圣,又传孔子弟子子夏曾设教于此,后来便成为历代文人朝拜之地。元大德十一年,在村北建子夏庙,设堂供奉,故更名神堂村。
上贤村
相传该村原名上先,唐时有一皇太子,因朝乱被迫出家于此,修梵安寺避难修善,人们称为上等贤人,就改先为贤,称为上贤。
上河头
明代前叫维贤村,明末清初时,因“维贤”易与“危险”混淆,取在河上头免遭洪灾之意,故更名为上河头。
私评:
宋元符年间(1099年),为避水患,文水县城移到现址后,叫东门外。当时村西北有座茶壶庙,因位于交通要道,庙内常有过客食宿。清末该秀才樊士宏常来庙里聊天,且无私为民写状,申冤评理,名扬四方,人们奉送他《评高月旦》金匾,因非官办,帮将村名改为私评。
西韩村
相传,明代从洪洞大槐树下迁来郗、韩两姓,取名郗韩村,后俗称演变为西韩村。
索家堡
居民始居者为索、马二姓,曾得名索马堡,后遭水灾被淹,马家离乡未归,故改名为索家堡。
文倚村
原名文峪村,因靠近文峪河而得名。明末清初,修河筑埝,取其傍河之意,改史文倚村。
南、北武涝村
朱雀泊 在文水县南二十里,唐天授二年(691)赐名。 后称武涝泊,今有南、北武涝村。
武村
原名夏家堡,清嘉庆年间村人武彦文中举,两次出任县令,执法如山,深得民心,村人为怀念他,故将夏家堡改名为武村。
新立村:
据考,300多的前,部分村的天主教徒移居于此,另立新付,故名新立村。1965年取天主教徒心向毛泽东之意,经县人民委员会批准,更名向东村,1984年仍恢复新立村原名。
新崖底村
该村原坐落在文峪河出口处,名崖底村。1959年因修建文峪河水库,搬迁到云周西村定居,村名未变,后历与苍儿会乡崖底村同名,1982年经县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新崖底村。
孝子渠:
相传孔子的弟子子夏,曾游学于我县西山,其子思父心切,素知该父好山,遂沿我县西山寻访,寒冬一日,风雪交加,其子冻死于该村旁边渠里,故得名孝子渠。
孝义镇:
据明万历年间碑文记载,该村原为鬼市、忠义、南夏祠三部分。鬼市附近多坟,常有人来上坟以示孝心,后人将该村名首取孝字,又取忠义之义字,故名孝义村。后因村大且为集市贸易中心,故改为孝义镇。
西宜亭
该村原名水泉乡。相传,古时有位骑白马者在此憩息饮马,白马将井水饮去很多,人们认识是二郎神显灵,在井旁盖了一座二郎庙,此后取神仙宜停留之意,改水泉乡为宜停村。明朝万历年间发大水,宜停村被冲成两片,居西的名为西宜停,俗称将停简化为亭。1954年文峪河发大水,又将该村冲毁,移至村西今文峪河西另建新村,仍名西宜亭。
下曲
原名李端镇,因汾水故道在此弯曲,并由北向东绕村流过,因该村位于弯曲之中,且位于河西,故名下曲。
小南峪:
据该村南洼寺内铁钟记载,曾名神仙峪。相传,该寺徒弟要到距寺二里的十步前井中取水,路上经常与人参娃子打架,徒弟遵照师傅的指教,将“符”贴在人参娃子的身上,获食后成仙。离别时,徒弟怜惜师傅无人取水,遂告寺内槐树下有水,师傅遵方挖之,水长流不息,此后该村更名为神仙峪。后又因该村山脚下有条向南山谷,为别于大南峪,又更名为小南峪。
徐家镇
据传,宋“白眉毛”徐良,为晋祁徐家镇人,后划归文水,徐家镇因徐亮姓氏而得名。
杨乐堡:
杨乐堡位于县城东二十五里,东南临汾河,隔河和祁县相望.
据村杨氏后辈传说,其先祖为北宋名将杨业后裔,大约于金末元初时,流落这里定居,故称杨落堡.当时的“杨东堡”仅指西南杨家落户之所在,东北为“樊家庄”,中间是赵家巷和鲁家街。
无朝末期,连年灾荒,战乱不息,赵、鲁两家流离殆尽,樊姓也所剩无几,全村以西南杨家占多数,从此,这个村便定名为杨乐堡。
解放初期,历经灾荒战乱的杨落堡,终由三、四十户,不满二百人的村庄,发展为二百五十余户共一千二百多人,当时人们觉得其“落”字,代有“衰落”之意,取“安居乐业“之意,故改称”杨乐堡“。
宜儿村
该村因下湿泥泞而多遭水患,曾名泥巴村,当地言音泥巴与宜八谐音,故称宜八村。后历泥巴地里不宜庄稼生长,与人旺财旺相克,故又改名宜儿村。民国初年,曾认为以“儿”字作村名低人一等,曾登报改名宜安村,又因与平遥义安村重音,未成,今仍名宜儿村。
云周村
云州城 在文水县东四十里,据《读史方舆纪要》,北魏末筑城,以云州曾寄治于此,故名。清时称云州村,今称云周村。
忠义村
相传,该村曾出一官,忠于朝廷,孝顺父母,义于朋友,故名忠义村。北魏时曾设忠义都。
章多
据该村《山神庙》碑文记载,在唐、宋前建村,名叫张它村。明末清初,因该村读书人多,加之傅山先生的学友郭连成为该村人,又出了王定一、王士升、王守安、王安彩等举人,还有解元、贡生等多人,因文人多,故更名章多村。
寨子:
相传,宋二世光义时期,天庆王兵犯中原,宋元帅潘仁美兵困汾阳城,由八王搬来杨家将,安营下寨于此,故名寨子村。
名村相关历史:
东社
在文水县西北。1947年3月1日我军在此与阎匪军作战,活捉少校副团长张怀玉及官兵945名,打死一百余人,缴获武器甚多。
贯家堡
在文水县东,1948年夏,阎匪军在文水平川施行“三自传训”,到处大捕乱杀。本村有四位共产党员为了保存革命组织,英勇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其中有三位是一家人。父亲李宝荣为支部书记,在敌人追捕无法逃脱的情况下决心不当俘虏,就跳井殉难。儿子李明则在与敌人搏斗中,用最后一颗手榴弹炸死自己。母亲韩桂英誓死不暴露组织,不出卖同志,也壮烈牺牲。
南徐村
俗称则天庙,宋代建筑,有大殿、东西配殿、戏楼,钟鼓楼,为文物保护单位。俗说此庙是为纪念武则天而建;但碑刻所记并非此意。乾隆三十四年《重修则天水母庙碑记》称: “读孔圣赞尧之词曰,‘惟天为大,惟尧则之。’是帝尧之功德,殆与天等量齐观也。后人以水之泽、物与天同用,故亦有斯名。文邑城北南徐村有则天水母古庙一所,当时创建之意,或亦猷是欤。”
洪福寺
在文水县南马村。其中殿有明成化元年介休琉璃匠烧造的琉璃立碑、菩萨、狮瓶、龙吻,塑工精良,形制优美。
[编辑本段]概况
文水,因境内有文峪河水而得名 。位于太原盆地西缘 ,吕梁山脉东麓 ,东靠汾河 ,与祁县、平遥相望,西依吕梁山,与离石交界,北与交城、清涂相邻,南与汾阳接壤。
面积1375平方公里,现辖7镇11乡,人口39.66万。 文水县辖7个镇、5个乡:凤城镇、开栅镇、南庄镇、南安镇、刘胡兰镇、下曲镇、孝义镇、南武乡、西城乡、北张乡、马西乡、西槽头乡。
文水,春秋属晋,称平陵县,战国为大陵。西汉设大陵县,别置平陶县,北魏废大陵县置受阳县,平陶县徙往今平遥,隋开皇十年改受阳为文水县,唐天授元年(690年)因文水是武则天故里,改名武兴县,神龙元年(705年)改称文水县。1958年并入汾阳县,1959年复置县
|